选修中册语文

选修中册语文《燕歌行并序》原文电子版带拼音朗读音频

版本: 人教版部编版
年级: 选修中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朗读宝提供燕歌行并序原文电子版,带拼音朗读、写字表、识字表、词语表,生字组词,搭载智能AI语音技术,轻松线上预习、复习,助力语文成绩飞速提升!

切换课文

更多选修中册语文同步学功能

《燕歌行并序》原文朗读

作者:[唐代] 高适

拼音版

    00:00
    00:00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全文 逐句
  •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 汉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 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杀敌打仗,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

  •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 烟尘:代指战争。
  •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 摐:撞击。
  •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 伐:敲击。
  •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 逶迤:舒展的样子。
  • 碣石;山名。
  •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 极:穷尽。
  • 凭陵:仗势侵凌。
  •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 腓(一作衰):指枯萎。
  •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 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
  •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 无所有:更加荒凉不毛。
  •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 一夜:即整夜,彻夜。
  •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 雪:一作“血”。
  •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

  •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作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