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语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原文电子版带拼音朗读

版本: 人教版部编版
年级: 二年级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朗读宝提供语文园地原文电子版,带拼音朗读、写字表、识字表、词语表,生字组词,搭载智能AI语音技术,轻松线上预习、复习,助力语文成绩飞速提升!

切换课文

更多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学功能

《语文园地六 · 识字加油站》原文朗读

拼音版

    00:00
    00:00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研究所 派出所

    哨所 诊所

    博 馆 览 技

    育 研 究 哨 诊

《语文园地六 · 展示台》原文朗读

拼音版

    我带来儿童故事书放到了图书角,大家都很喜欢。

    我常从图书角借书看,我能遵守《图书借阅公约》。

《悯农(其一)》原文朗读

作者:[唐代] 李绅

拼音版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译文

全文 逐句
  •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 粟:泛指谷类。
  • 秋收:一作“秋成”。
  • 子:指粮食颗粒。
  • 四海:指全国。
  •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犹:仍然。

赏析

  •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作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最大的“书”》原文朗读

拼音版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爬到半山腰,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儿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啊!”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

    “这能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叔叔说:“用处可大呢!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